养护百科

常见客服问答

更多

联系我们

电 话: 0731-85634119

移动电话:15074957830

联 系 人:于杰

公司地址:长沙市雨花区环保中路188号国际企业中心7栋B座501

养护百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养护百科 | 正文

混凝土工程常见问题及养护方法

作者:本站原创   来源:网站编辑   阅读:1632   更新:2014年07月05日   字体:

混凝土工程常见问题及养护方法

      混凝土,简称为砼:是指由胶凝材料将集料胶结成整体的工程复合材料的统称。通常讲的混凝土一词是指用水泥作胶凝材料,砂、石作集料;与水(加或不加外加剂和掺合料)按一定比例配合,经搅拌、成型、养护而得的水泥混凝土,也称普通混凝土,它广泛应用于土木工程。混凝土工程施工中的任何一个细小的环节,都有严格的法律法规来规范。从混凝土的制备、混凝土的运输、混凝土的浇筑、混凝土的养护等几方面阐述了混凝土工程施工的各个环节的施工要求,并提出了具体的操作方法。

混凝土的制备
      混凝土的制备就是根据混凝土的配合比,把水泥、砂、石、外加剂、矿物掺和料和水通过搅拌的手段使其成为均质的混凝土。水泥进场时应对其品种、级别、包装或散装仓号、出厂日期等进行检查,并应对其强度、安定性及其他必要的性能指标进行复验,其质量必须符合国家标准的规定。当在使用中对水泥质量有怀疑或水泥出厂超过3个月(快硬硅酸盐水泥超过1个月)时,应进行复验,并按复验结果使用。在钢筋混凝土结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严禁使用含氯化物的水泥。
混凝土配合比
      混凝土应根据实际采用的原材料进行配合比设计,并按普通混凝土拌和物性能试验方法等标准进行试验、试配,以满足混凝土强度、耐久性和工作性能(坍落度等)的要求,不得采用经验配合比。同时,应符合经济、合理的原则。混凝土生产时,砂、石的实际含水率可能与配合比设计存在差异,因此在混凝土拌制前应测定砂、石含水率并根据测试结果调整材料用量,提出施工的配合比。
混凝土搅拌
      为了拌制出均匀优质的混凝土,除合理地选择搅拌机外,还必须正确地确定搅拌制度,即一次投料量、搅拌时间和投料顺序等。一次投料量,不同类型的搅拌机都有一定的进料容量,搅拌机不宜超载过多,以免影响混凝土拌和物的均匀性,一次投料量宜控制在搅拌机的额定容量以下。施工配料就是根据施工配合比以及施工现场搅拌机的型号,确定现场搅拌时原材料的一次投料量。搅拌混凝土时,根据计算出的各组成材料的一次投料量,按重量投料。混凝土搅拌的最短时间应满足规范的规定。投料顺序是影响混凝土质量及搅拌机生产率的重要因素。按照原材料加入搅拌筒内的投料顺序的不同,常用的投料顺序有:一次投料法,二次投料法,两次加水法。
对混凝土运输的要求
      混凝土的运输是指混凝土拌和物自搅拌机中出料至浇筑入模这一段运送距离以及在运送过程中所消耗的时间。在运输过程中应保持混凝土的均质性,避免产生分离、泌水、砂浆流失、流动性减少等现象。混凝土应以最少的转运次数和最短的时间,从搅拌地点运至浇筑地点,使混凝土在初凝前浇筑完毕。混凝土的运输应保证混凝土的灌筑量。对于采用滑升模板施工的工程和不允许留施工缝的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混凝土的运输必须保证其浇筑工作的连续进行。
混凝土的运输方法
      混凝土运输分为地面运输、垂直运输和楼地面运输三种情况。运输预拌混凝土,多采用自卸汽车或混凝土搅拌运输车。混凝土如来自现场搅拌站,多采用小型机动翻斗车、双轮手推车等。混凝土垂直运输多采用塔式起重机、混凝土泵、快速提升架和井架等。混凝土楼地面运输一般以双轮手推车为主。
混凝土浇筑
      在混凝土浇筑前,应检查模板的标高、位置、尺寸、强度和刚度是否符合要求;检查钢筋和预埋件的位置、数量和保护层厚度,并将检查结果填入隐蔽工程记录表;清除模板内的杂物和钢筋的油污;对模板的缝隙和孔洞应堵严;对木模板应用清水湿润,但不得有积水。在地基或基土上浇筑混凝土时,应清除淤泥和杂物,并应有排水和防水措施。对干燥的非粘性土,应用水湿润;对未风化的岩土,应用水清洗,但表面不得留有积水。在降雨雪时,不宜露天浇筑混凝土。   

      混凝土的浇筑,应由低处往高处分层浇筑。每层的厚度应根据捣实方法、结构的配筋情况等因素确定。在浇筑竖向结构混凝土前,应先在底部填入与混凝土内砂浆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浇筑中不得发生离析现象;当浇筑高度超过3m时,应采用串筒、溜管或振动溜管使混凝土下落。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经常观察模板、支架、钢筋、预埋件、预留孔洞的情况,当发现有变形、移位时,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混凝土浇筑后,必须保证混凝土均匀密实,充满整个模板空间,新旧混凝土结合良好,拆模后,混凝土表面平整光洁。为保证混凝土的整体性,浇筑混凝土应连续进行。当必须间歇时,其间歇时间宜缩短,并应在前层混凝土凝结前将次层混凝土浇筑完毕。混凝土运输、浇筑及间歇的全部时间不应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
施工缝现象
      由于技术上的原因或设备、人力的限制,混凝土的浇筑不能连续进行,中间的间歇时间需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则应留置施工缝,施工缝的位置应在混凝土浇筑前按设计要求和施工技术方案确定。由于该处新旧混凝土的结合力较差,是结构中的薄弱环节,因此,施工缝宜留置在结构受剪力较小且便于施工的部位。
混凝土的捣实
      混凝土的捣实就是使入模的混凝土完成成型与密实的过程,从而保证混凝土结构构件外形正确,表面平整,混凝土的强度和其他性能符合设计的要求。混凝土浇筑入模后应立即进行充分的振捣,使新入模的混凝土充满模板的每一角落,排出气泡,使混凝土拌和物获得最大的密实度和均匀性。混凝土的振捣分为人工振捣和机械振捣。人工振捣是利用捣棍或插钎等用人力对混凝土进行夯、插,使之成型。只有在采用塑性混凝土,而且缺少机械或工程量不大时才采用人工振捣。采用机械振实混凝土,早期强度高,可以加快模板的周转,提高生产率,并能获得高质量的混凝土,应尽可能采用。
混凝土的养护
      混凝土的凝结与硬化是水泥与水产生水化反应的结果,在混凝土浇筑后的初期,采取一定的工艺措施,建立适当的水化反应条件的工作,称为混凝土的养护。养护的目的是为混凝土硬化创造必要的湿度、温度等条件。常采用的养护方法有:标准养护、热养护、自然养护,根据具体施工情况采用相应的养护方法。对高耸构筑物和大面积混凝土结构不便于覆盖浇水或使用塑料布养护时,宜喷涂保护层(如薄膜养生液等)养护,防止混凝土内部水分蒸发,以保证水泥水化反应的正常进行。
混凝土工程施工通病、原因及防治措施
一、蜂窝即混凝土结构局部出现酥松、砂浆少、石子多、石子之间形成空隙类似蜂窝状的窟窿。  
        产生的原因有:
                  1.凝土配合比不当,或材料计量不准,造成砂浆少、石子多;
                  2.搅拌时间不够,未拌匀,和易性差,振捣不密实;
                  3.下料高度太高造成混凝土离析;
                  4.未分层下料,振捣不实、漏振或振捣时间不够;
                  5.模板缝隙未堵严,水泥浆流失;
                  6.钢筋较密,使用的石子粒径过大或坍落度过小等。
         防治措施为:
                  1.格控制配合比,严格计量,经常检查;
                      a)混凝土搅拌要充分、均匀;
                      b)下料高度超过2m要用串筒或溜槽;
                      c)分层下料、分层捣固、防止漏振;
                      d)堵严模板缝隙,浇筑中随时检查纠正漏浆情况;  
                  2.小蜂窝,用水泥砂浆抹平压实;
                  3.较大蜂窝,凿去薄弱松散颗粒,洗净后支模,用高一强度等级的细石混凝土仔细填塞捣实;
                  4.较深蜂窝可在其内部埋压浆管和排气管,表面抹砂浆或浇筑混凝土封闭后进行水泥压浆处理。
二、麻面即混凝土局部表面出现缺浆和许多小凹坑、麻点。  
        产生的原因为:
                  1.板表面粗糙或杂物未清理干净,钢模板隔离剂未刷或未刷均匀,拆模时粘坏混凝土表面;
                  2.木模板未充分湿润,使混凝土表面水分被模板吸收而失水出现麻面;
                  3.模板拼缝不严、缝隙漏浆;
                  4.振捣不实等。
        防治措施为:
                  1.板要清理干净,浇筑混凝土前木模板要充分湿润,钢模板要均匀涂刷隔离剂;
                  2.堵严板缝,浇筑中随时处理好漏浆;
                  3.振捣应充分密实;
                  4.处理方法,表面做粉刷的可不处理,表面不做粉刷的,应在麻面部位充分湿润后用水泥砂浆抹平压光。
三、孔洞即混凝土构件上有较大空隙、局部没有混凝土或蜂窝特别大。
        产生原因为:
                  1.钢筋较密或预留孔洞处混凝土下料受阻,未振捣就继续向上浇筑;
                  2.混凝土离析严重,石子成堆、严重跑浆且未认真振捣;
                  3.一次下料过多过厚,振动器振不到,形成孔洞;
                  4.混凝土内掉人工具、木块等杂物,挡住混凝土等。
        防治措施为:
                  1.钢筋密集处采用高一强度等级的细石混凝土,认真分层捣固或配以人工插捣;
                  2.有预留孔洞处应从其两侧同时下料,认真振捣;
                  3.及时清除落人混凝土中的杂物;
                  4.处理方法,凿除孔洞周围松散混凝土,用高压水冲洗干净,立模后用高一强度等级的细石混凝土仔细浇筑捣固。
四、露筋即混凝土内部主筋、副筋或箍筋局部裸露出来,未被混凝土包裹。
        产生的原因为:
                  1.浇筑混凝土时钢筋保护层垫块位移、太少或漏放,致使钢筋紧贴模板;
                  2.构件截面小、钢筋密,石子卡在钢筋上阻止了砂浆充满模板;
                  3.混凝土配合比不当、离析、露筋处缺浆漏浆;④浇筑前木模板未湿润,脱模时粘掉保护层混凝土等。
         防治措施为:
                  1.筑混凝土前应检查钢筋及保护层垫块位置正确,木模板应充分湿润;
                  2.钢筋密集时粗集料应选用适当粒径的石子;
                  3.保证混凝土配合比与和易性符合设计要求;
                  4.处理方法:表面露筋可洗净后在表面抹1:2水泥砂浆,露筋较深应处理好界面后用高一级细石混凝土填塞压实。
五、缝隙、夹层即混凝土内存在成层的松散混凝土。
        产生原因为:施工缝或后浇带未经处理就浇筑混凝土,或下料高度过高造成混凝土离析。
        防治措施为:
                  1.认真按规定要求处理好施工缝和后浇带表面,浇筑混凝土高度超过2m时要用串筒或溜槽;
                  2.发生缝隙或夹层 现象后要凿去松散混凝土,用水泥砂浆或细石混凝土强力填塞或压浆。
六、缺棱掉角
        产生原因为:
                  1.木模板未充分湿润,钢模板未涂隔离剂或刷不匀;
                  2.浇筑后混凝土养护不好;
                  3.拆模过早且拆模后构件受外力碰撞等。
        防治措施为:
                  1.筑混凝土前模板要充分湿润或涂刷隔离剂;
                  2.按规定做好混凝土养护工作;
                  3.按规定时间拆模并做好成品保护工作。